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秦兵马俑课堂教案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秦兵马俑课堂教案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秦兵马俑》教案设计《秦兵马俑》
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游览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的长城、颐和园,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主持修建的,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还创造了另一项奇迹,那就是兵马俑。(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了解兵马俑)理解“秦兵马俑”的意思。
二、生练习读生字生词
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僻的词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三、生观看视频——全景
师:作者观看了秦兵马俑后,用了几个词对“秦兵马俑”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赞美——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知道它们的意思吗?秦兵马俑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竟配得上用这样的词了来形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8自然段,看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段话来写的。
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四、学习第2节:
1. 师: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2. 生自己读
3. 指名交流
排列如此整齐、规模宏大、生动形象的雕刻作品出自于中国人之手,作为中国人,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1,9自然段)
师过渡: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他们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呢?
四、学习第4——7自然段:
1.课文描写了哪几种俑?首先看看将军俑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2.这一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可以吗?为什么?
3、这段话不仅从外形、神态两方面描写了将军俑,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显著的特色。(使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种语言简短有力,庄重鼓舞,与将军俑古老、刚毅的外形相得宜彰,并且读起来琅琅上口)生读。
电视上见过说书人说书吗?用上表情动作表演出人物的神态动作。(生尝试表演读。)
4、喜欢这种朗读方式吗?那运用这种方式自己去表演读课文中描写其他三种俑的自然段。(生自读、交流读)
5、师小结:同学们,这一支支金戈铁马,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陶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朝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再次自豪地读。(生读1、9自然段)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过渡: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兵马俑,也没有哪两个俑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抓住了兵马俑的什么来写?
2、指名读。
兵马俑是2000多年前的雕塑作品,当时的科学技术非常落后,我们的祖先能够生动地雕刻出兵马俑的外形就很不简单了,而他们还能表现出兵马俑的神态,这就需要高超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的艺术境界,所以,每个(生齐读第一句话)
3、是啊,2000多年前制作的兵马俑形神兼备,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看着这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怎能不让我们为拥有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而自豪呢?(齐读1、9自然段。)
4、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仔细端详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品味这段话在语言上的特点。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排列整齐,把兵马俑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前半句描写的神态,是作者看到的,后半句是作者想象的,正是这种“看”和“想”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这兵马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生读。
六、仿写训练 。
第八自然段的省略号兵马俑还有很多种神态呢,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请你们模仿书上的格式,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话。(放幻灯)
教学反思:语文课堂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致力于重现“秦兵马俑”这一世界历史奇迹。通过抓住贯穿全文的中心句“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把全文分成了两大部分来学习。第一部分抓住作者为了体现规模宏大运用了一些列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在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一历史奇迹的伟大之处。第二部分用演和写的方式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让孩子们通过演绎各种兵马俑的神态,徜徉在兵马俑之间,并动脑动笔,对兵马俑的神态进行更多的揣摩补白,再通过朗读提升学生对这一世界历史奇迹的赞叹,从心底为中国有这一伟大奇迹迸发自豪之感。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般要求是一课时完成,所以每个环节的施展时间是有限的,有些环节还没落到实处时,就一闪而过。
篇2:《秦兵马俑》教案设计《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海口市白沙门小学黄 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 文中生字、新词的含义。
2、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兵马俑图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秦兵马俑)
师:兵马俑指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2、简介资料
秦始皇不仅在生前建立统一的秦帝国,死后也想为自己营造庞大的地下王国,于是便有了“秦兵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来赞叹。
带着你的赞叹一起读课题两遍。“秦兵马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秦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书写“靴、擎”
(4)齐读 (5)生描红
3、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宏伟气势
昂首挺胸 张弓搭箭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雄兵百万 战车千乘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1) 自由读 (2)读出节奏(3) 读出画
……此处隐藏7551个字……请个声音响亮的孩子读读,把它们读得有气势。评:你读“所向披靡”时显得特别有气势,敌人一见你肯定落荒而逃。齐读。4、预习单第4题,找出一句最能说明兵马俑特点的句子。你摘录的是?
指名回答。评:你找到的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①齐读。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兵马俑有三大特点,其中之一是(规模宏大),之二是(类型众多),之三(个性鲜明)。(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②(指板书)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具体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段落,描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又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交流:板书:2 4、5、6、7 8
③小结:就是这样一句话,既是对上文第2自然段的概括,又是下文第4、5、6、7、8自然段的总起,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过渡句独立成段,又叫过渡段。这句话几乎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网打尽。孩子们,在学习类似这样结构的文章时,找到过渡句就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悟课文,激发自豪感
A、研读“规模宏大”
1、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特点之一,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体会到兵马俑规模宏大,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
出示:a、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①师:咱们把目光再聚焦,句中的哪个词带给你“宏大”的感觉?(预设:① “20000平方米”,用数字说明面积大,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2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接着往下看,“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篮球场大家都很熟悉,咱们试着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再在旁边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是五个篮球场的大小,这样的十倍就是俑坑的面积。此时,你想说什么?小结:用我们熟悉的一个事物做对比,从而突出新事物的特点,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作比较)②“八千个”,又是一个数字。
②谁能用朗读来告诉我们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自由读。指名读。评:你特别强调了几个数字,让人一听就印象深刻。齐读。
③听你们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来试试。
师读“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八千个”。这样行吗?为什么?(预设:这些数据只是作者的估计,用上“近”“差不多”“近”
表达更准确)
出示:b、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数字用红色表示)
①师:显然,这句话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我们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齐读。评:你的眼睛里写上了一个个惊叹号。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告诉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
3、小结:简单一句话,第二节每一句话都告诉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叫围绕中心。
B、研读“类型众多”
1、过渡:领略了整个兵马俑坑的宏大规模,下面,让我们走近些,把目光集中到其中的一个兵马俑上。
2、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俑?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这些俑的?
3、交流。用圆圈圈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马俑”。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这四种俑的?
(预设:①身材,(师追问:比如哪个词?)“身材魁梧”,文中写到了陶马“形体健壮”,咱们给“身材”换一个更贴切的词――“身形”(板书:身形);②穿着,(师追问:比如――);③动作,比如――④神态)
4、过渡:对兵马俑的身形、穿着、动作、神态的描写,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浏览一下红颜色的部分,我们发现这是作者的(想象)。老师来读读这些描写想象的词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听着,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
5、交流。(预设:我好像看到将军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好像看到骑兵正准备跨上战马) 小结:作者运用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兵马俑,动静结合,这支大部队瞬间就活了。
6、用你的朗读让兵马俑动起来吧。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描写看到的部分,大家读描写想象的部分。
评:你们的朗读好像让我看到了战场上扬起的烟尘,听到了战马的嘶鸣声。
C、写话练习
1、师:有人说,最美不过跪射俑,因为出土时,它是最完整的。我们仿照4―7自然段的写法,从(指板书)身形、穿着或神态、动作等方面选取最重要的几个特征展开描写,再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介绍具体。
2、学生自由练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评:①你“单膝跪地”的动作描写特别传神;②想象部分很好地表现了跪射俑的威猛。
4、小结写法:孩子们,将来的某一天,你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将会看到更多的俑:军吏俑、驭手俑、百戏俑、立射俑俑的类型如此众多,为什么文中只列举3种兵俑?是呀,写文章讲究“事不过三”!太多就显得累赘了。
D、研读“个性鲜明”
1、过渡:欣赏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俑,让咱们走得更近些,去感受它们轻微的呼吸声。
2、出示第八节。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节,作者主要是从哪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3、交流。(神态)
4、文中列举了4种神态的兵俑(投影出示第二句)。师:老师把它变一变,你瞧,它就成了一首小诗。咱们再次合作着读一读。
5、质疑: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想送给这些兵马俑什么词?(预设:“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6、小结:总之,“千俑千面”,俑坑内,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兵俑。
E、研读第9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秦兵马俑就是这样的(规模宏大),就是这样的(类型众多),就是这样的(个性鲜明),怪不得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自豪地说――
2、出示第9节。齐读。
3、怪不得作者在文章开头称赞它“举世无双”,怪不得希拉克说(齐读)“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四、拓展
1、师: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去看看课文最后一幅插图――彩绘铜车马。
(出示链接)师朗读。
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躺在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 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驶。
2、老师怎么知道这些的?网上来的。课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这也是老师留给同学们的课外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