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军事理论课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一《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
【摘要】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其培育途径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与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来推动与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心理学途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称利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其因素包括:帮助他人,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altruism)和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助人行为比利他行为外延大,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1]
2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1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全军官兵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旨在树立官兵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 形成全面、和谐、规范有序的群体行为规范。
官兵亲社会行为是“德”的最高层次的行为体现, 它能真正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亲社会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广大官兵用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来发扬我军的人文精神, 创造部队崇高文化,自觉自愿的服务部队,无私奉献,建设国家。
2.2 亲社会行为推动与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2.1 亲社会行为倡导忠诚精神: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品质,即诚信、守信和服从,自觉自愿的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尽心尽力,而不图回报,促使官兵对党忠诚,真心诚意、尽心尽力,促使官兵从内心的深层体验中,将党置于崇高的地位。
2.2.2 亲社会行为倡导亲民爱民:亲社会行为倡导热心为他人服务,真诚帮助他人,从而促使官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
2.2.3 亲社会行为倡导为祖国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具有社会性,即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倡导人人都报效国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2.4 亲社会行为倡导献身使命: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即自觉自愿地奉献,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这促使官兵勇于为祖国献身,认真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2.2.5 亲社会行为倡导官兵崇尚荣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的行为,它使人们不再追逐物质利益,而是从心灵深处崇尚荣誉,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
3 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社会的行为,其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本身具有积极性。大力培养和促进官兵的亲社会行为,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学途经。
3.1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与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
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的品德作为个性或人格的特殊表现,不是人的生理上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2]品德教育,主要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育, 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为现代化部队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3.1.1 学会抵制诱惑: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或道德,应该是能够抵制压力或诱惑的影响而不违反道德规范,即使在没有被别人发现或不会得到惩罚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抵制诱惑的重要原因是其内部有坚持道德规范的动机。而品德教育就是要使官兵从其道德规范动机层面上,自觉自愿的抵制各方面的诱惑,积极投身到部队建设中。
3.1.2 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向官兵传递关于群体忠诚和群体参与的积极态度,传递关于亲社会行为在群体成员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成为实际的亲社会行为的道德实践。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即:“人们通过经验获得指导行为的一般准则。这些准则往往能指导人们的生活,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价值观。”[3]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官兵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
3.2 加强官兵移情训练: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 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5]
训练移情可以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并作用于道德判断, 从而激发利他主义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role-playing) 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6]
参考 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58页
[2]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74页
……此处隐藏15279个字……整合,逐步构建了军事必修课为主干、以军事类公共选修课和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拓展、以国防体育活动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二、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1.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政策导向作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增强国防意识、强化个人纪律观念的有效形式。我院历年来都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为2个学分,做到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统一检查评估,制定《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考核标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为保证军训计划落实,做到早计划、早准备。为解决聘请军事教官难的问题,从1990年开始,我院就与海军陆战队第一旅正式建立共建关系,双方互帮互访、互相支持,每年在进行军事训练时,部队不管工作和训练任务多么繁重,都给予我院军训工作大力支持,选派军政素质好的官兵来院担任军事教官,从而保证了军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本科学生军事教官来自海军陆战队第一旅,专科学生军事教官来自武警茂名市支队。同时,为了完成好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我院还先后选派5名军事理论课教学骨干到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军事理论课培训班学习;同时,我院武装部每年在课前都召开军事理论课教师布置会,要求以二级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这些教师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生动,在授课时能够做到授课与举例相结合,气氛非常活跃,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
2.坚持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
(1)坚持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抓好课程内涵建设与发展。我院从2007年开始,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省军区有关要求,实施“新军训”计划,即按
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篇八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
从进入大学开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训教育,从开学的军事技能训练到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素质。对我们而言,学习军事理论课程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并且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
对于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以及学习军事理论课的意义,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增强国防素质和提升国防意识
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对国防力量的加强。但是,仅仅是学习知识那是不够的,在学习知识之余,我们应该注意到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这就涉及到了国防素质教育。国防素质教育当然包括知识的积累,失去了知识的人自然就不是国防要素了。可是国防素质教育包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国防意识的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恰恰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
关于国防意识的提升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其关键就在于忧患意识。一支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不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竞争和中国国防安全需要的。离开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个人的光荣与梦想就无从谈起。对于我国现在面临的威胁,高校大学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明较量日趋白热化的时候,这种清醒的认识更有助于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竞争力。高校大学生不仅仅是在和国内的人才竞争,也在和国际上的人才竞争。而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在国防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由于全球化的趋势的日趋明显,国家在和平年代的较量已经由军备竞赛变成了经济竞赛。而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首先为国防做贡献的方向可能就是经济方面。不论愿不愿意,任何人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就不得不参与到国民经济中来。只有接受了较好的国防素质教育,才可能感受到商业机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有接受了较好的国防素质教育,才可能意识到在同等条件下购买国货对于国家经济的意义;只有接受了较好的国防素质教育,才可能理解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较量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从实质上来说,对战争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战争准备期——和平年代。高校大学生不能因为和平就忘记了战争的威胁。正是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必须牢记:什么都可以再来一次,但战争不行。中国输不起,一次失败就足以让全民族几十年的努力化为灰
烬。
二、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军事理论课的重要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坚守岗位的动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勤恳地创造社会价值,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这才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国民应有的理性与智慧。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与热烈,也没有什么比理性力量更为强大与穿透。如果把爱国热情纳入理性的通道,那一定可以产生无比笃定、坚韧、持续的力量,来支撑起大国崛起的梦想。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并且把爱国情感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公民的爱国行为。最后能够激发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同时,应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爱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朴素的自发情感。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
总的来说, 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在和平中快乐的成长,父母把我们从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时代小心翼翼地扶我们走过来,在温暖和无微不至的怀抱中,得到了严父的教诲和慈母的重爱。对于我们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独特的思维完整的性格和较稳定的人生观,正缺乏一种精神的指列,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情。 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军事理论课就是培养我们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现代战争告诉我们战争就是人民的战争,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必须依靠于人民的力量,我们就是未来战争而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曾记得一位教官说过:“你们是具有高素质的一代,如果我们的军队就是你们,那么这支军队此是一个所向披,不可战胜的军人。”
祖国的重任肩负于我们身上,祖国仍需加强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增强民族意识学成报效祖国,祖国明天辉煌关系于我们,我们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军事理论课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