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新版多篇】

时间:2024-12-17 18:20:26
新农村建设论文【新版多篇】

【导语】新农村建设论文【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一

[关健词]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民增收缓慢。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薄弱。四是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落后。五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六是农村环境存在严重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尽快加以解决,以便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发挥各自优势,尽量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和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农村的二、三产业主要指乡(镇)企业、村办企业、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如能把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可以安置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好第二产业可以生产出名优产品,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走产业化道路。同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好第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收入,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首先东部要发挥农业生产尤其是种养业的优势,不能放松二、三产业发展,从而扩大非农业收入。西部要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把农业和二、三产业搞上去,尽快缩短和中、东部的距离。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健全农村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县(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中、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力度,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农村欠发达地区。

2.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动员农民通过转包等形式把土地集中在少数种田大户手中,使大部分农民真正从土地上剥离出去从事其他职业。这样一来这些种田大户就可以将承包的土地连成片,实行机械化作业,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尽快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次,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党和政府要鼓励农民种植具有竞争力的优质粮食作物,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再次,各县(市)要建龙头企业,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比如建成了乳品厂就能带动奶牛业的发展。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也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其次,党和政府要搞好劳务输出与劳动中介部门要加紧联系,尤其是出国打工的中介部门着重与邻近发达多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帮助更多的农民迅速致富。再次,党和政府还要建立各种种养协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论什么协会都要做好致富信息的传递工作,种什么养什么挣钱等都要跟农民说明白,就拿种植协会来说,选用哪些种子、产品的销售等都要给农民联系清楚,签好订单,这样就能减少盲目性,使农民致富有保障。

3.县(市)财政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质量对建设标准和要求要统一规划,认真抓好落实。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要给没有自来水的村屯建水塔。要给没有电的村屯通上电。要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电话,逐步扩大农民安装电话的数量,各传输、交换设备要覆盖全国农村,使农民在最偏远的山村也能用手机通话。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乡(镇)道路的建设。县(市)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修建成水泥路。乡(镇)通往村屯的道路和村屯通往村屯的道路要修建成柏油路,各村屯的几条主要道路最低要修成柏油路,条件好的村屯要修成水泥路,并做到整齐、宽阔、美观。再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旱田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四口井为宜,低洼地要挖顺水沟,力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水田也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六至八口井为宜,还要修建顺水壕,旱时可将河流的水引出来,这样就能保证水田的足够用水。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利用好现有的水库、顺水渠、塘坝,并做好防护工作,保证蓄水量,以防止旱年种地缺少水源。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保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抓好农村科技工作。一是县(市)人事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不增加原有乡(镇)编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编制,要选调学农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二是县(市)党校、科协等部门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并进行严格考试,促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并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能够合理配置本村资源,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三是鼓励农民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学习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四是各县(市)科协要开展好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五是各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要求各行政村配齐农业科技人员,各村每个自然屯至少要有一个农业科技员,乡(镇)农技站要对农业科技员做好培训工作,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和指导者。六是乡(镇)农技站要常年办好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如药材种植培训班、黑木耳栽培培训班、家畜家禽养殖培训班等,培养农民掌握致富技术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一是村干部要重视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尽快具备村干部所需文化素质。二是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鼓励年轻农民进修,经济条件好的村要选送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到农业大学进修深造。三是农民要重视子女上学,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再出现新文盲。四是要鼓励具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学习高中课程、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为依靠科技致富奠定文化基础。五是对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各村要办文化补习班,聘请当地文化较高的教师讲课。再次,要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全国农村都要建设好有线电视接收设施,每个村屯都要有广播。每个村屯都要有文化活动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搞好九制义务教育,重视高中教育。要鼓励学师范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优化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待遇。还有,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各自然屯都要有诊所,以方便农民就近择医。目前,另外,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目前,党和政府正在落实这项工作,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及时治病,而且解决了治病的高昂费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二

论文摘要:本文以日照市为例,对农村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从调差情况分析,农村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并成为制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在对农村融资难的症结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融资状况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此处隐藏35085个字……可能存在的组团散布在中心组团周围。一般来说适用于新开发的村落,现状基础较差,农村特色不突出,是由规划者的意识进行指导的村庄建设,实用性较小,一般用于村庄重建的意向表达。

2.4“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建设受资源因素、建筑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制度因素的多方面影响,综合考虑村庄实际和各项影响因素,“村落社区”的构建主要包括村庄规划、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三方面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规划是村域规划,将单一行政村落放到镇域范围内,承接乡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对行政村所辖范围的土地、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包括对村庄的现状条件分析、村庄类型确定、村庄规模及发展定位,并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制定农民增收措施以及预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微观的规划是针对村庄内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落各项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包括居住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具体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绿化景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区”的微观建设的用地布局内容主要是针对相应模式下的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工业产业组团,农业组团进行合理布置规划,并针对居住组团深入规划,通过设置居住小区来构建农村社区中的邻里网络。“村落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和社会学两方面:

1)在规划学指导下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确定周围空间的协调规划;并对村庄民居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合理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2)在社会学的指导下,在村落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开展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宣扬工作,制定文化传承路径。村务管理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方面,为了将村落建设成为资源集约、特色鲜明的“村落社区”型农村:a.应在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从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b.建设和谐的村内邻里组织,保护村落内生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3“村落社区”构建路径

3.1主体分析

主体分析是指在“村落社区”构建之初,要确定农村规划建设的行为主体,本文认为农村规划的主体有三方面,分别是农村村民、政府机构和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村落社区”建设主体。“村落社区”建设的基本主体是农村及其村民,因此村落规划建设的推进应该尊重村庄个体的内源规律、充分考虑农民群体的意愿,发掘村民内在对于村庄社区构建的积极性,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为了充分把握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村民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其需求规律,进行模式选择和规划调整;同时,在规划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在规划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减少个体行为的不利因素,构建“自下而上”的规划氛围,最终形成以人的基本活动特征和需求为出发点的规划思路。政府机构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承载引导的作用,引导村庄进行良性发展,引导村民表达理性诉求、引导规划人员设计合理方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层面的规划指导、政策规章,引领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导方向。规划人员是“村落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者,要将专业的规划知识运用到社区创建中,但又不脱离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规划人员在进行“村落社区”构建的过程中,要做到“调研先行、综合认知”,了解背景政策、村庄情况和农民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接下来进行的村庄建设具体规划步骤做好项目导航。

3.2规划步骤

“村落社区”的规划步骤符合一般村庄建设的流程,并在基础规划的层次上增强对于村落社区居住组团的建设。总得来说其规划步骤是对农村内部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行研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选择最适宜村庄发展的社区模式。并在具体环节操作的过程中注重社区空间内部的层次性,提升村庄建设的可识别性,杜绝“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构建和谐宜居的村落社区。

1)确定模式。规划村落社区,首先要对研究村落进行调研,正所谓“三分规划、七分调研”。通过调研对村庄的现状进行分析,摸清村庄的主要经济构成,从而确定村庄的类型、发展规模和经济定位。进而要通过现状进行总结和深入挖掘,明确农村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确定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点、核心与目标,同时要结合村庄的文化脉络和自然属性,重视村庄特色传统,从而来确定适宜的“村落社区”模式。

2)规划设计。在因地制宜确定社区模式后,进行村庄具体相关内容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村庄平面布局,各组团的选址、规模、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既要方便村民生活,也要卫生、安全、合理,综合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在空间方面要将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地布置在农村社区中心位置,以构建起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服务网络。其次要根据市政工程相关规划规范,结合人口预测用量,合理布置村庄各项工程管线。

3)居住组团构建。对村落社区中的居住组团进行重点规划,结合现状进行农村居民区布点的空间重构,建设村落邻里网络,包括微观上的农户用地规模、用地类型、居民点的集中布局,以及中观和宏观上的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及布局的重组。本文研究的村落社区居住组团,下设居住小区,每个小区由30户农户组成———邻里网络因子,每个小区按照农村习俗,继承现状居民点的构建模式;组团中要设置组团中心———邻里网络中心,中心配备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活聚集理念,延续村庄中良好的地缘关系,保护村民的仁同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农村居住邻里关系。

4)文化传承。在村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特有民俗的文化传承。在具体的规划操作过程中,表现为对农村色建筑的保留修建、公共空间的打造、展示空间和门户空间的建设以及景观节点的文化渗透。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对于“村落社区”的建设应采取更新与传承相交织的方式,延续文脉、保护特色。

3.3后续推进

“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后续推进工作,是指规划设计后,在村落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和村落社区模式建成后所涉及的相关工作。本研究认为村落社区建设的后续工作可以从行动规划和村务管理两方面进行。行动规划是指规划的建设过程是逐步推进的,而非大刀阔斧的进行。具体工作步骤如表2所示。分层级的将规划落实,更易于村民接受生活环境的改变,提升村民对于村落社区建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而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关系融合度;同时可以增强政府、村民、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村落的规划更落于实际。村落社区模式下的村务管理工作,是空间—社会理论的一种递进,即通过居住小区的构建,每30户农户推举一位村民为意见代表,参与到村落规划或管理的相关事务讨论中来,并设置临时性村务研讨会,建设项目结束研讨会便自行取消。研究认为这种“以事论事”的村务管理方式能充分调动村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村落社区式邻里网络。

4结语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农村建设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