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心经》全讲解通用多篇

时间:2025-01-17 08:53:58
《心经》全讲解通用多篇

【说明】《心经》全讲解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篇一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空中无色。空里头哪有色相呀?没有!是没有色相的,也没有受想行识。不但没有色法,心法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乃至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这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所以“是故”,是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发明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举的法相名词也很多,就是在法相形相当中讲,说这些形相全是空的。六根跟六尘,根对尘相合了,叫根尘相合。根尘相合没有识变化,识的认识,没有识变化什么效果都没有,因为识才起作用。识是能起作用的。,大概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就没作用了。没根了,还有作用吗?所以识必须得因根。六根得对待外边的六识境界、得对六尘形相,如过失掉一方,这方也就不立了。我们一般的讲界说此疆彼界,要划个界限;你不能超过这界限。但是你达到了,能超过界限。例如我们眼睛能看而它不能听,但是你要达到了眼根圆通就行了,眼能代表耳,眼能代表鼻,眼即是法界性。但你得证得了,不证得就不行。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圆通,观音菩萨用耳根闻什么都知道,不要用眼睛看,耳根一闻就知道红黄蓝白黑,六根互用。为什么?圆融了。六根,一根通,六根都通了,达到究竟了。为什么?那个就是证得空相。你从耳根入证得空相,从眼根入证得空相,这都是一样的意思。例如说我们在那烧水,我们的眼睛看见水冒泡了,知道这水烧开了,是这个样子的,水冒泡才开。你看那泉水永远冒泡,是开的吗?不是开的。这个含义说眼睛看的是虚假的,那个认知指挥的眼睛。一般的我们认为开水都烧得翻滚,但那个泉水它就不这样了,它也是翻滚的,但它不是开的。在这个道理,眼见的有时候是假的,你看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却不是真的。

刚受身的时候,名色。佛说这个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名色就是身心二法。你将投入母胎的时候,这个中间七天一变、七天一变,七七四十九天。最初只是精和血,只有这么个名字,没有实体,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就是初投到了母胎之后,必须经过五个七天,已经一个多月,五七三十五天,这才有个形,刚起一个身的形,就是根的形,有生出小手小脚,有那个身体,没有实体,所以叫名色。光有个名,叫名色。但是七天一变、七天一变,变到七七四十九天,这时候有眼根,才产生叫六入。从名色,第七个七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根开始了。开始之后,根对着尘,这时候妈妈要喝热的,你感觉着烫,不舒服,有感触,难过;妈妈要吃冷的,感觉着冷。从识投胎,叫名色,名色转成六入,六入转触,触是相对的。妈妈每个动作,你在里头感觉着难受,这叫触。受,是领纳,领纳外边的境界相。就是生了之后领纳外边境界相,那时候你的六根对着外头六尘,有的苦不愿意受,你不愿意受也不行,也得领受。喜欢受的产生快乐,这个时候就有爱憎,有爱有憎,刚起贪爱。喜欢,就是前生的业带来的。喜欢的就想得,不喜欢的就想把它离开。因此就有取,爱缘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就想得到,爱就缘取。这一取,给未来生又做基础了,就有了。有是后有,一切善恶因果从这产生。有就生,生再受生,受生之后就有老死,就有衰坏。有了衰坏,有了老死,在这个中间你的贪爱心、分别心、缘影心很多,这是人生一个过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篇二

五蕴的第一个蕴,色蕴。那受想行识呢?一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五蕴色法都如是。色法如是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跟前头那样比,你就可以这样说,都可以把五蕴这样来套。所以为什么要加这么多的说明,不说明众生怎么能入得呢,众生是入不下去了,入不到的。

般若的智慧,就是启发一切众生本有的智慧。先由我们最注重的,我们心里最重视就是我们的身体,先从这里下手,让你认识。这个认知就是把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怎么照的?就这么照的。幻化的身、幻化的心灭了,幻化的身心都灭了,明白了,幻灭真现,真的就显现了。因为你先灭身,身灭了,心的执着也就没有了。幻心灭了,外边的境界相,一切的尘相都没有了,这是先心。心就是什么?咱们所说的十八界,十八界的识。我们眼根对待外边的眼尘,六尘境界,色尘,一切的色法眼根对着的;身香味触都对着受想行识,六根对着六尘。但是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没有分别,中间有个六识,这就是我们讲法数的十八界。你把这十八界认清楚了,一切法,百法明门论你就搞清楚了。

现在把这个总说,五蕴都是空的,除了你的身心全是空的。就是你的心观外头的境,五蕴皆空了,那你能观五蕴的这个心也是空的;境没有了,心亡了;心亡了,境寂了,这个时候你成道了。心亡境寂,一切诸法皆不存在,这样你就成道了。成道了就是证得真空理,超过二乘,当下你就超过二乘。大凡(大心的凡夫)胜过小乘的圣人,他根本的道理就在这。凡夫他能观心受心法,当下即空,二乘人不行,二乘人非常执着,他放不下,他执着。他认为他已经得到了,得到什么?人我空,他认为就是究竟了。但是就惑业上说,他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他还有迷惑,他还没有清净。所以观自在菩萨才跟舍利弗说,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证得的不是究竟的,跟他就这样解释了,给他解释两个全是空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篇三

在这个时候有苦、有集、有灭、有道,讲四圣谛法,就讲未来你的心怎么建立的。生死就是你感的果,这个果就是苦,有生死本身就是苦。这个苦怎么来的?你自己做的业,你起惑造业。起了惑,造业是因,这个因一定感到苦乐之果,这叫世间因果相,你是离不开的。任何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佛也经过这一样的,他也是投胎入生,这叫示现,他是示现的,示现跟人类一样的。苦是怎么来的?你过去的因召感来的,这叫集。不是一个业两个业,你一生做很多的事积聚一起来算总帐,这是你惑业的因,一定感到世间的果报,就是苦集是世间的果报。我们信佛求道,乃至于成道,就感到灭的果。灭的果是什么?涅盘,了了生死。这个果怎么得的?从哪个因得的?道的因。修道,或念经、拜忏、礼佛等,了了生死了,断烦恼所证得的道。这就是苦、集、灭、道。

这是我们最初佛教授的方法,要想断世间的苦果,先断因;这个因断了,修道的因就成了;修道种下乐因,乐因就出世间了,就感到灭的果。这叫苦集灭道的两重因果。我们经常说先断烦恼,咱们不是感觉烦恼很重吗?你先把它断了,把烦恼的因,感苦果的因,你把它断了,你不烦恼了。怎么断呢?修道,灭烦恼的方法就是要修道。你修道的时候,才能把贪瞋痴的这些烦恼断了;断了,苦果就没有了,那你一修道所感的是乐果。这是佛最初说的法,叫四圣谛法,给凡夫说的,给一切凡夫说的。四圣谛法没有主宰意思,主宰是你的心 ……此处隐藏6745个字……,不领受世间,领受出世间,寂净安乐,这也是领纳为义,领受!行,就是运动义。我们这个心经常作如是观,作如是想,不想世间。行!识,我们的八识它有两种的功能,一种是净法,一种是染法。八识是含藏义,它给一切染净诸法作种子,一切法总依,都依着这个识。但我们取净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行,假着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来修行,照见!

这个是指着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是照见这五蕴皆空的。咱们在五蕴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执愈深,也就是造的业愈来愈重,那跟菩萨是相反的。在我们一时所起的这个观行的时候,现在要返妄归真,就是依着心经来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着很多法,就依着心经的法,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着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我们也学习着怎么样的去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入观的时候,观就是想,他想什么?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为现在我们无知,没有认知,我们这个心所有的识是分别的,不是甚深的般若。这是识别,了义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只能从浅入手,深的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浅的呢?先观人空般若,以后再进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够有进入了,再观实相的真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我们凡夫都可以发大心,直接从真空实相入手,这就叫超二乘。

菩萨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观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人我空就是世间相,这个般若我们能进入,但是离证得还有很大的困难。没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烦恼就断了,人我是非人间相全都没有了,但这个是很浅的。深般若必须得达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圣法!一切圣贤、一切经教全不是真实的,方便引你入,这是菩萨所入的。真空实相般若,那些菩萨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

在华严经中咱们讲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那你观的时候周遍含融。观理法界的时候,真空。观事法界的时候,随缘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谛。真谛跟俗谛结合了,二谛融通,那种三昧,我们经常念偈的时候,“二谛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观自在菩萨现在他做到了,所以说观自在!他在修观的时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众生却放不下,他为了让一切众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观想的都传授给一切众生;就是他所证得的甚深般若波罗蜜,让一切众生也照着这样观。只要这样的去观,就能证入真空的体性;证入真空体性,就能得到诸佛的无分别智,能够照他五蕴的身心,照他五蕴的身和心。完了识,从体而起的用,用还归体;用还是体上来的,还归于体;因体而不寂然的常时起妙用,永远度众生,那就是让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但是这一照就进入了。

所以在经文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你空不掉,为什么呢?你没有这个智慧,你遇到什么执着什么。我们前几天讲金刚经,那也讲得很多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不是一个般若吗?六百卷般若就是一个般若,它对哪一类机就说什么样的法,语言、文字上不同,这是显体的。但是体无二致,体本来就是一个。假这个来形容着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到自在了?因为观就是修,观就是观照的意思。我们一般想,我们坐那个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有不坏的?没有。哪有不变的?没有。就是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这个观很深的,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断灭空,特别注意!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佛跟须菩提说可不能落断灭知见。空,不是断灭。所以在法华经、在华严经里面,它都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两个含义是一样的。

因为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以智慧来观照,就照,“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能入了。这个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证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观什么呢?观五蕴,五蕴是境界相。我们这“色受想行识”全是假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是照见了五蕴。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证得了,证得了才有照。以什么照呢?以智慧照。这个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观,是能观之智。这照字在果上说,观自在菩萨成就了,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在我们现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在因(我们现在是因)我们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别,分别外头一切境界相,分别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坏的;而生老病死苦、爱别离、五蕴炽盛,全是假的。这在因中,你这一照,根本没有,那还谈什么?你也不用起分别心,到你那个心对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分别的念头了,只是在你智慧观照之中,这你的功夫才是入进去了。但是这个观从浅入深。

譬如我们现在你感觉你哪一样的贪爱心重?爱财?爱色?这个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质都在色法当中。但我们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关系了,在经上讲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见的这个见是真的,这见性,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着心经修行,这个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见哪个了,哪个不是真实的了。认识它!照见就是认知的意思,你认识它了。好比这个花,你一见到它就是它必坏,现在很茂盛,但是这是假的,短暂就坏了。它未生的时候,没有;生了之后,不住,很快就变灭,变灭就消失。生住异灭,异就是它变化当中。

因为菩萨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这个智慧来观“色受想行识”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识是妄想境界,是从你妄想境界而生的,这叫四大妄想,生住异灭这四大幻想,都没有自己的体性。为什么呢?它可以坏性,本体本来就不是实的,是空的!所以说四大皆空,地水火风都是空的。众生不了地水火风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实的,就像水里的月亮是空华,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们平常执着五蕴,把它当成实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难是从这个而产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苦难就不存在了。这个东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体性,把这一切幻有的东西当成真实的,这个是由你妄想心分别的,那真空就愈离愈远。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来了,以你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那我们没有这个智慧呀?你可以学呀!现在我们学心经就是要产生这个智慧的,如果你把这一切都当成空的,那就什么苦难都没有了。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么也都没有了。

我们经常感觉很苦,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当你烦恼最厉害的时候,你静下来,你找找根源,烦恼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怎么会让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时候,烦恼从何起?何者是烦恼?你就拿不出来了。拿不出来就是没有,因为它不是个实在东西。你能把你烦恼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吗?办不到。真正要你找烦恼,你就感觉不烦恼了。所以你最烦恼的时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烦恼了。

但是这也是依着经上所说的,你要想离苦得乐,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离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心经》全讲解通用多篇范文。

《《心经》全讲解通用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