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老子史籍记载 篇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 篇二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 绵 绵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此处隐藏4843个字…… 。
知 我 者 希 , 则 我 者 贵 。
是 以 圣 人 被 褐 而 怀 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则 大 威 至 。
无 狎 其 所 居 ,无 厌 其 所 生 。
夫 唯 不 厌 ,是 以 不 厌 。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
自 爱 不 自 贵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于 敢 则 杀 , 勇 于 不 敢 则 活 。
此 两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恶 , 孰 知 其 故 。
天 之 道 ,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
不 召 而 自 来 , 繟 然 而 善 谋 。
天 网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为 奇 者 ,
吾 得 执 而 杀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杀 者 杀 。
夫 代 司 杀 者 杀 , 是 谓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伤 其 手 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夫 唯 无 以 生 为 者 , 是 〔〕贤 于 贵 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强 则 灭 , 木 强 则 折 。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犹 张 弓 欤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举 之 ﹔
有 余 者 损 之 , 不 足 者 补 之 。
天 之 道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 。
人 之 道 ,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之 。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是 以 圣 人 云 :
「 受 国 之 垢 , 是 谓 社 稷 主 ﹔
受 国 不 祥 , 是 为 天 下 王 。 」
正 言 若 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报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为 善 。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于 人 。
有 德 司 契 , 无 德 司 彻 。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老 子:「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虽 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老子人物简介 篇三(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苦县 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