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艺术教育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艺术教育论文 篇一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艺术教育论文 篇二墨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家文化的创立者和践行者。墨子不遗余力地宣传墨家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使得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并显于世,“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成为独尊,而墨家逐渐式微,甚至一度成为“绝学”。墨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不同,它是中国劳动大众的智慧结晶,它虽不为古代统治阶层所赏识,但其兼爱利民的思想和行侠仗义的典故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劳动大众的国民性养成。梁启超在其《墨子学案》中指出:“今日之匹夫匹妇,曷尝诵墨子书,曷尝知有墨子其人者,然而不知不识之中,其精神乃与墨子深相悬契……乃墨翟、禽滑厘、孟胜、田襄子诸圣哲,溅百余年之心力以莳其种于我先民之心识中,积久而成为国民性之一要素焉。我族能继继绳绳于天长地久,未始不赖是也。”“我国人两千年来言军旅之事,其对于开边黩武,皆轻贱而厌恶之;对于守土捍难,则最所尊崇。若关羽、张巡、岳飞之流,千百年后妇人孺子犹仰之如天神者,皆损躯于所职以卫国土御外难者也。此种观念,皆出于墨子之非攻而尊守。故吾国之豪杰童话,与他国多异其撰。故吾国史迹中,对外虽无雄略,且往往受他族蹂躏;然始终能全其祖宗疆守勿失坠,虽百经挫挠而必光复旧物者;则亦墨子之怯于攻而勇于守,其教入人深也。而斯义者,则正今后全世界国际关系改造之枢机,而我族所当发挥其特性以易天下者也。”
二、墨家的艺术教育思想
墨子是与孔子齐名的著名教育家,墨家弟子众多,《吕氏春秋•有度》云:“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云:“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墨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墨家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墨子在艺术教育的功能、意义、作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墨家艺术教育思想,成为墨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一)关于艺术教育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指艺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墨子认为,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教人“为义”(《墨子•尚贤上》,以下只注明篇名),即通过艺术修养和教育,培养和塑造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有用人才。“义”,就是“爱人利人”(《法仪》),就是“爱利天下”(《尚同下》),“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相爱相利”(《法仪》),“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义”,就是做“爱人利人”的事,不做“恶人贼人”(《法仪》)的事。其中,墨子所谓的“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互利互惠的实利,它以互助互爱的“兼爱”为基础,即“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另一种是指天下之利,即“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经说下》),“利,所得而喜也”(《经上》),“害,所得而恶也”(《经上》),“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总之,在墨子看来,利以爱为基础,爱以利为条件,爱在利之中,利也在爱之中,义与利是统一的,爱与利也是统一的。墨子在劝人学习时指出,教育和学习都是“为义”,“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公孟》)。教师和学生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双方都是从事“为义”的共同体,而且,“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亦进哉”(《鲁问》)。艺术教育的教师既是“为义”之人,也是教人“为义”的人,是对社会有大贡献的人。
(二)关于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墨子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影响人和发展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贤良之士”(《尚贤》),为服务和改造社会“献贤而进士”(《亲士》)。“贤良之士”又叫“兼士”(《兼爱下》),就是“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天志中》)的人,这种人被墨子称为“国宝”(《亲士》)。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健全身心、陶冶情操,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此处隐藏4716个字……教育机构还未在学历、学位方面完全取得全民认可的情况下,部分艺术高考落榜生做出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就造成了民办机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挑战,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不得不在师资和管理上加大投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更加注意因材施教,更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自身效益的关系。教育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从事民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公益事业,这就要求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从业者要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能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民办艺术教学机构的投资者要将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有所偏颇,否则由此带来的利益膨胀思想必然会导致艺术教育市场的混乱、民办教育体制的瓦解,那么民办教育机构最终也会因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撑而导致丧失后续发展动力。
第三,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很难对艺术教育的结果和成效给予准确的测定,人们难以制定出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民办艺术教育的成果加以评定,因此对民办艺术教育结果的评判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全民兴办艺术教育的热潮中冷静下来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找到加强对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合理监管、科学评定的方法,以促进民办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各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在初具成效的基础上考虑扩大办学规模,这也是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容忽略的是,合理地扩大规模并不能以牺牲办学质量作为代价。在将质量意识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民办机构可以自行加大未来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创新培养模式,使自身的内在实力与外在的形象相辅相成。
第五,协调好民办教育事业中投资者与具体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大都并非为同一个体,因此民办教育投资者要与经营者在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投资者要善于选拔懂业务、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具体办学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应当赋予经营者与之地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艺术教育的理念、大胆实践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管理措施。经营者也应该及时在办学思路和经营思想上与投资者加强沟通,接受投资者的管理与监督。我们相信,民办艺术教育会在今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走上正轨,在自我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日渐成熟,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艺术教育论文 篇四1、认识较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打着艺术教育的招牌,但却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当下流行的奥尔夫音乐为例,功利化思想驱使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从中国人倾向“洋货”的心理入手,盲目引进外来东西,以此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对奥尔夫音乐并不是很熟悉,认识并不深入,只是派种子教师外出培训了几天而已。任何一种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长的环境,评价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是否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减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用教育质量来创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由于中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认为只有贵族人才进行艺术教育,其费用是昂贵的,因此很多人给艺术冠上了贵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迫于压力,将艺术的学习当做今后生存的一项技能,因此出现了学艺术就要做艺术的精英这样的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的曲解,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对于农村地区出现的艺术教育贵族化思想问题,笔者强调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这些只会影响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但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是不会动摇的。以风景画为例,市的幼儿园则可以湖的风景为资料,而周边的农村则可以田野、乡村为风景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大众化的效果,更突出了当地的特色。总之,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开发资源,多利用周边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前艺术教育。
二、调查与分析
1、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笔者进过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地区的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师资雄厚,乡村师资薄弱。调查显示:城市的幼师年龄一般都在25-35岁之间,而乡村的幼师年龄大约在18-30岁之间;城市幼师的岗位流动较小,乡村的幼师岗位流动大;城市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大专本科居多,乡村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高中、大专,甚至是家庭主妇;城市幼师的工资较高,乡村教师工资较低。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优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乡村幼师的工资待遇,利用政策倾斜来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就业;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走进乡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实现城乡师资平衡,共同发展壮大。
2、家长支持性不足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城乡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80后、90后家长的育儿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城乡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周边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都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鼓励孩子学习艺术。而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则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没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必要的。对于出现的乡村爷爷奶奶们落后的学前艺术教育观,我们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第二,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留一个人陪孩子等主题,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至少留一个人陪孩子;第三,农村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3、幼儿艺术能力较弱幼儿的艺术能力是什么?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是指,通过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与创造,使幼儿的眼脑手口相互协调、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笔者通过实地观察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城乡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且农村儿童的艺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在音乐方面,歌唱活动城乡幼儿差别不大,但在对乐器的掌握上,农村孩子落后于城市孩子;在舞蹈方面,城市孩子表现的更专业些,农村孩子表现的随意一些;在美术方面,城市孩子的美术教学更系统,孩子的作品更成熟些,农村孩子的美术教学不系统,表现的作品比较生活化。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城乡师资的差异,教学环境的不同,家长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因素最终导致城乡幼儿艺术能力的差异。所以广大农村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做好家园公育的相关配合工作;农村幼儿园应积极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同时政府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利用政策倾斜,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艺术教育论文【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