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说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
从学生已有的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特别是面对某一具体物质的分析,比如容易把无色透明的水与纯水混淆等。
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从学生认知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再次说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和步学会过滤操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的要从卫生、健康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鉴于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很不强,所以,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
(1) 水的净化方法
(2) 过滤的操作方法
很自然地,以上重点也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问题。为了落实三维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法
(四)教法分析
我校315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教师的教法改革是一个重点要求。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导学案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
2、充分应用课内外的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
3、充分利用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问题,预设问题线,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用情景线来生动问题线,反过来用问题线来服务情景线,落实知识线。让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包含六个情景,
(五)、教学过程分析
情景一:感悟污水,引出课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点燃他们的思维火把。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展示四瓶不同品质的水(黄泥水,硫酸铜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给学生视觉上带来明显的对比,从而认识到水中含有的杂质。进而设问:面对污浊的河水,受工业污染的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自然引出课题。
情景二:巧用导学案,把握知识梗概。
通过导学案上预设的八个连续问题,让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除去不溶性杂质的几种方法)在学生心中逐一展开;再进一步用第三点归纳,让三种方法条理清晰的罗列在学生面前,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得到,印象深刻。其次,在学生实验中,用表格形式将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要点显现出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突出了重点。
情景三:用眼观察,用心体会,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通过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对比试验让学生感受吸附剂的作用,来模拟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环节,结合课下准备的自制简易净水器,以及述说各层的作用,来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体会自来水的来之不易。
情景四:动手实验,提高能力
请学生观察桌上老师准备的一杯污浊的水,这里我要求同学们分组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前面学过的基本操作知识用过滤的方法,把杯中的不溶物和水分离开来。实验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互相讨论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当学生把过滤的的要点逐渐通过辨析明朗,我适时的强调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这样学生在参与、思考、分析中突破了难点。
学生亲手实验得到了较为澄清的水后,伴随着成功的喜悦,我忙问:现在的水可以喝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喝!还要做什么处理呢?让学生明白水中还有可溶性的杂质,为第二课时留白。
情景五:小组合作,课外拓展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小组合作,第一是合作探讨预习内容,梳理知识,强调交流;第二是合作实验,强调动手能力和分工协作意识;第三是课外拓展,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三个方面的合作学习,真正的将这节课的学习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体会过程,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老师只是做指导者。
情景六:用脑思考,巩固升华
最后,我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后,我要求学生提出尚存的疑问,相互回答。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布置了下面的作业:
1、课后请收集一些资料从卫生健康的角度对如何正确选饮用水提出自己的看法。(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
2、为什么山泉水总是很清澈?你知道吗? 。
(六)板书设计
在这节课里,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 ,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我相信每一位同学对水的净化及相关知识都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帮助同学们理清课文脉络。我设计了简单明了的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3、吸附沉淀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常识介绍课,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 ……此处隐藏1229个字……>
(2)设问: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使其变为生活用水?引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展示实物,通过对比,认识静置沉淀这种净化程度较低的方法。
3、【过渡】
(1)展示图片,设问:若哪天你家里的自来水管里流出了这样的水,你还敢用么?播放视频“焦点访谈——自来水何以浑浊”。
(2)播放视频。
(3)通过视频,引入用絮凝剂明矾净水的方法。
4、【分组实验】
(1)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考虑到明矾净水的实验,存在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补充播放“明矾净水”视频。
(2)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补充有关铝离子对人体不良影响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并激励学生树立认真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志向。
5、【提出问题,过渡】
加入明矾后,如何把杯底的沉淀除去?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实例,展示如隔茶渣的茶壶、滤网、隔豆渣、捞饺子等图片, 引入过滤的方法。
6、【自主合作探究】
(1)为了突破过滤操作这一重难点,教师先不讲解也不演示,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过滤的操作要点。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整理在过滤操作中“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部分,填写在学案上。
7、【交流与评价】
(1)各组成员发言,分享学习收获,并提出疑问。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疑问,汇总解答。学生以互评的方式,分析在过滤操作中做得好或操作有误的地方。
(2)教师演示过滤的规范操作,学生重新进行一次过滤操作。
(3)教师小结过滤的操作要点。
8、【提出问题】
(1)提问: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臭味吗?简单介绍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突出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2)播放视频(将活性炭脱色的对比实验进行创新改进),突出活性炭不仅可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也可吸附色素、异味等。
(3)展示家庭用的净水器图片,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4)简单介绍有关生命吸管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
9、【小结】
回应天然水的杂质类型,引出自来水厂净水的最后一步——消毒。这样,本课时中的四种净水方法就水到渠成地呈现给学生,这时便可顺理成章地讲解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
10、【课堂检测】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学案上配有课堂检测,自测互评。
11、【课外作业】
提供以下材料,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制简易净水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题采用学案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料,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学案上,因此板书较简洁,内容如下:
水的净化方法
本节课有两大亮点: 沉淀 课题2 水的净化 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 (加明矾) 过滤 (一贴 二低 三靠) 吸附 (活性炭) 消毒
【亮点一】将教材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从生活实际引入水的净化方法,进而介绍自来水的具体生产流程。
【亮点二】学习过滤操作这一重点知识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归纳“我学会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最后教师进行解疑及点评,演示规范操作,突破重难点。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三)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牵着智慧的手,一天天向上!
我是六号选手,来自翠屏棠外九年级化学组的张胜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的净化》,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三单元课题三。今天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完成我今天的说课,您的聆听是对我的指导,您的支持是对我的鼓励!谢谢大家!
首先、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等。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以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初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形成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观赏和思考,初步学会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课堂上欣赏视频、观看动画、回顾新闻,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有,软水硬水的测验方法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软水硬水的区别和净化水的过程不太了解。通过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的观察 描述 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我将区别硬水和软水以及净化水的方法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将过滤的操作作为本节教学难点。 其次、说教法
本课题的教学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情景线,问题线,知识线。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
和混和物。但对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长江之滨,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最后、说教学程序与过程反思
课后反思:
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以前我仅仅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手段,学生难以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这节课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课前创造条件让学生调查水的污染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题的欲望;课堂上又通过情景教学,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使问题有最大的激励性和最大的信息量,使知识线环环相扣,教与学一一对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后让学生自制净水器、探究蒸馏水、自来水、煮沸水三者硬度,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化学,感受化学就在我身边。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