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nǐ)遨游(áo)
严谨(jǐ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此处隐藏8925个字……体感知
1、划出文中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书空、齐读)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里,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3、本文回忆了关于柳叶儿的哪几件事?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4、听了文章,你听出了作者对柳叶儿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品味。
(开头1-3、结尾14-15、标题“儿”)喜爱、感激(首尾呼应)
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写了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的喜爱、感激之情。
三、品读课文,探究苦乐
听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语段。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节)
(景物描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在万物还没醒来之际,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把这段景物描写和下面抢柳叶儿的艰辛放到一起来读,景物描写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丝丝淡淡的哀愁。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美景写哀情。)
2、当时的生活是极苦的,可作者却说“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小组讨论)
可以逞能,可以吃饱。
儿童顽皮的天性、积极乐观的心态、少年不识愁滋味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艰难岁月时是苦中有乐的,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吃柳叶儿之乐,苦与乐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乐,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苦乐相依,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是苦涩。作者用快乐的口吻来叙述艰辛苦涩的往事,实际上是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苦。
四、扩读课文,延伸生活
儿时的作者苦并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柳叶儿》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儿时的生活,领会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乐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对待苦乐的正确态度。让我们时刻铭记: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教后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体会“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
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七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