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教育毕业论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6-13 08:53:59
教育毕业论文【精品多篇】

[编辑]教育毕业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教育的论文 篇一

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本质应是人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人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而中国的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和家长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完全违背素质。人们往往认为一考定终身。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过度重视升学率

据悉,美国每年都会有七次高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参加高考,可以参加多次高考,以最高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与中国一年一次的高考形成对比,每年高考有多少学生因为身体不适依然参加高考,以致发挥失常,高考失利抱恨终身。同时正因为这一年一度的高考使得学校更加重视升学率。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为了考上大学而学习的思想,考不上大学就接受不了更高的教育,以后就没有好的生活。

(二)教书不育人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德,是指人要有良好的修为,本心向善。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却无恶不作,没有好的品德,那么这个人是十分可怕的。中国教育素来强调教书育人,《中华人您共和国教育法》中也一再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而现实中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副科在进行教育,仅仅是一门老师需要讲解,学生需要背诵的一本书。对于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毫无意义。

二、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的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三、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但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仍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同,教育投入也就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慢,教育投入少,加上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贫困地区真正通过高考改变一生的人很少,女生更少。

结语:

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家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来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只会拷贝知识的机器。总而言之,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并明白受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非目的。

教育毕业论文 篇二

摘要:

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

中职生物;合作小组;运用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选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能够在组内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 ……此处隐藏5579个字……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德育立足点[ J]。基础教育研究究,2000( 4)。

[3]陈俊坷。国外中小学德育的发展趋势[[ J]。中小学管理 , 2001( 7 一8)。

中国教育的论文 篇四

试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晚清社会面临外侮内辱的境况,一大批标榜“自强”、“求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洋务运动。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30余年间,晚清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兴办实业,操练军队,并通过洋务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旨在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其中,洋务派推行了一些教育措施,例如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等,这就是洋务教育的由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洋务教育的开始,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期间,洋务运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制等,推进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演进。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并为戛然而止,它不仅打开了僵化的封建教育的缺口,而且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洋务教育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1)创办新式学堂

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大致分为三种。其中,一种是为学习外语以熟悉各国情况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诸如陆师学堂这类为发展军工而创办的军事学堂;还有一种是为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本国机制设备而兴办的技术、实业学堂,以船政和机械学堂为代表。截止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达40所左右。

(2)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的派遣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童留学美国,一类是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留学欧洲。派遣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培养外交人才的需求,尽管洋务教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是当时无论是师资水平,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等都还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局限性明显,并没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使得在真正接触外交事务时不能很好地交流,也不能学习到地道的西方知识和技术,甚至是漏洞百出,那么派遣留学生成了当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满足洋务企业生产的需要。派遣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才可以为近代中国的实业发展、企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3)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在洋务学堂上,设置了大量的西学课程,但是大部分人需要依靠译著阅读。为此,洋务派开设了大量的翻译西方涵盖诸如算学、火药、行船、武备、采煤、赋税、律条等西政知识和军事加工业技术知识的书籍和著作的机构,从而为洋务运动的实业和军工等方面提供服务。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洋务运动期间,西方书籍的翻译出版在传播西方理论知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提高我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教育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此外,与传统教育不同,洋务教育开创国内近代教育的先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现代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特征上。首先,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讲授儒学,而是转向传授实用技艺;其次,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实现了由个别教学、记诵教学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以课程内容为例,洋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一是实用技艺型的课程价值取向;二是课程的重心向西学课程转化。这不仅体现了“求强”、“求富”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注重技艺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而且彰显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姿态。

(2)促使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了障碍

在兴办洋务教育的过程中,洋务学堂的洋教习、学生以及从事洋务事业的人翻译了大量西书。这些西方译著不仅向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思想等知识,也改变了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文化优越感和一成不变的夷夏秩序。并且,还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新观点,破除了一些陈旧的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意识,改变固有的“重义理,轻艺事”的价值观念,逐渐承认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为有用之学。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学堂办学者们不断地扩大西学输入的渠道和规模,不仅注重对西方语言、船政、军工等实用知识引进,还把眼光投向自然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这种认识和实践的变化,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为政以德,重德轻技,德成而上,艺成于下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实则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了障碍。

(3)出现了开放式教育格局,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洋务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教育机构,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历来都是周边夷国向我“天朝上国”派遣留学生,尤其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对外强调“以华变夷”严防“以夷变夏”,且“德成于上,艺形于下”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封闭式教育阻碍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在洋务教育过程中,洋务派大批派遣留学生走出国门,远赴欧美等西方国家学习“西艺”,并把西学的知识理论等引入到国内,有效服务于实业和军工,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社会心理的一次大的挑战和冲击,更是加速了传统、封闭式教育的瓦解,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另一方面,洋务教育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洋务教育期间,为缓解聘请外教的成本压力,洋务学堂在聘请国内人士担任教习的同时也在有意栽培自己的西学人才。如席淦、杜法孟、胡玉麟等优秀毕业生被留在京师同文馆内担任副教习以充实洋务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他们成为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师范教育滞后的状况,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

(4)引发了新学制的诞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体制的建立

洋务教育经过30余年的实践,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办学经验。无论是京师大学堂,还是各府、州、厅、县以及乡镇创办的高等、中等和小学学堂,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都已经相当完备,但洋务教育暴露出的诸如各学堂自成体系、互不衔接,课程设置随意、互不统一等问题却很严峻,成为近代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的导火索。近代学制经历了由张百熙和吴汝纶参与起草的“壬寅学制”到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拟定的“癸卯学制”的转变。其中,“癸卯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是由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大系统组成。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成熟完善。

总之,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其产生和发展,探索和实践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要贡献。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育毕业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教育毕业论文【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